《了凡四训浅释》读书笔记

Conceal Colin
27 min readJun 13, 2020

--

作者:净空法师

写在前面:此书为浅释版,本人文言文功底差,主要是看的译文及其作者的解释,所以下面的摘抄也几乎没有原文,敬请谅解。

第一训 立命之学

1、何为立命

① 命是注定的

与“命”有关系;功名如此,富贵也如此。你发不发财,与你做生意,怎样经营、怎样策划,都没有关系!问你命里有没有?有发大财的命,即使没念过书,什么都不懂,还是发大财。财是怎么发的,他自己也不晓得,年年都有那么多财富收入,这是他命里有!如果命里没有,想尽方法,使尽手段也得不到。

一个人的文学、才艺、富贵、寿、考都要有命运。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生死有命,该怎么死,阴曹地府都有记录,没有一个是冤死的。所以你不要自以为是现代受过科学洗礼的人,科学人也逃不出阎罗王的手掌。

“天地”是指天神与鬼神。在我们上面的诸天天神有天眼通,我们一切动作他们皆看得很清楚;地下则有鬼神,鬼也有五通,能力虽然比不上天神,他们的感触比我们一般人还要强。鬼的智慧比不上我们,但是他能见、能听,这些能力比我们强。(也许你不相信,而认为鬼神有五通,应该是他们的聪明智慧比我们强才对。)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祸福都是有征兆。

② 而我们可以改命

”立”字是建立的意思,“立命”两个字,就是 “命”不能束缚我,是我创造命运,命运掌握在我手里的意思。

”命自我立,福自己求。“

2、立命的理论依据

① 无神论

“改造命运全权在己,不属造化”,改造命运之事完全在我自己,与诸佛菩萨与天地鬼神毫不相干。

他求功名、富贵也不是在诸佛菩萨面前去祷告求的。现在人拜神求神都是错了!哪里能求得到!寺庙香火鼎盛,一天到晚不知道有多少人去求富贵、求男女,得来的全是命里有的,不求也会得来。

从今以后你也不要再去看相、算命、看风水,都用不着了。

所以佛家不是宿命论,佛家是创命论,由自己创造美好的前途。

② 因缘果报

改造命运的原理就在“缘”上 — — “因缘果报”,“因”是过去生中所造的,没有法子改变,能改变的在“缘”。譬如说我们种瓜种豆,瓜与豆的种子是因,不能把瓜子变成豆,也不能把豆子变成瓜,因是定数。我们今天想要瓜,还是想要豆,就在缘上加以决定。我们想要豆,把豆的种子种下去;瓜的种子收藏起来,它就不会结果。结果需要缘,缘有土壤、肥料、阳光、空气、水分,等等,这些缘都具足,它一定会长得很好。若不想要它结果,虽然有因,只要把缘断了,譬如瓜子放在茶杯里,放一百年也不会长成瓜。为什么?它没有缘。

缘是变数,因是常数。

这二十年来,你的命运一点都没有改变,完全照着他给你算定的走,这不是凡夫,是什么?

所以凡夫都有数,唯独超越三界 — — 阿罗汉以上的圣者,才可以超越宿命。

3、不立命的后果

因循”就是得过且过,我们常说混日子、混时间的人。

因循”是放逸、懒散、偷安,日子得过且过,我们常讲的混日子。

就是云谷禅师讲的凡俗之人、庸俗之人,完全照着命运去走,也是佛在经里所讲“可怜悯者”。

4、如何立命

(1)入定

① 什么是妄心

我们坐的桌椅如果一天不擦,上面就有灰尘,天天去擦拭是为除去染污。我们的清净心也被欲尘染污了 — — 财、色、名、食、睡是五欲,起贪、嗔、痴、慢、疑,这就是染污。所以佛把外面境界——色、声、香、味、触、法,叫作六尘,就是这些染污我们的清净心,这就是病根。

我们现前用什么心?用妄心,不是用真心——真心没有障碍。我们用肉眼来看一切,是戴上了妄心镜片看东西,透过一层“妄”来看外面的境界。这个“妄”就是八识五十一心所,这是重重污染的镜片。我们是透过八识五十一心所接触外面的境界,所以外面境界也变了,变成“六尘”了。

菩萨所以有五十一个等级,实在就是尘情放下多寡不同,而分为五十一个等级。五十一分尘情都放下了,丝毫尘情都不染了,就叫成佛。若还有一分未放下,就是等觉菩萨。这个“尘情”就是业障

佛门也说:“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② 消除妄心

每一个人,甚至每一桩事皆有定数,这就是佛法里讲的因缘果报。只要你起心动念,你就有定数;只要你没有心念,那你就超越数字、数量之外了。修行人往往能超越,为什么呢?因为他入定。入了定,他的心就不起作用,没有任何念头;没有念头,就不落在数量里。

妄想、执着没有了,真性就显露出来了。

但是这个失掉作用只是暂时的,并不是永远失掉。为什么呢?他的定力若消失,念头又起,就又掉到数里去了,想逃没法逃出,在那边缘上,心一动就掉下来。这就是他为什么永远不能够脱离六道轮回的原因。如果定功再进一步达到九次第定,永远保持不会退转,他就超越数量了。这时他才能够脱离六道轮回,在佛法里称为圣人、阿罗汉。

③ 如何入定

1、清净心

北京住了一年。“终日静坐,不阅文字”,从这个地方,可以看到他的心地多么清净。心清净了自然就生智慧,一般人智慧不能现前是心不清净。他之所以能够静得下来,就是因为他对于自己的命运完全知道,想也没用处,所以什么都不想了,这样心就定下来了。

也是这个原理,心不清净祷告是没用处的。所以古代祭祀,这是大典,主祭者要沐浴斋戒三天。这三天修清净心,自己关在一个小房子里,一切万缘放下。

2、方法:念咒

念咒的目的是要恢复清净心,不要胡思乱想。咒没有意思,没有办法想意思,一直念下去,念久了心就清净了,目的在此。所以念经、念咒、念佛,目的都相同,这要应机施教。因为如果教了凡念经,他会想经中的意思,所以教他念咒。佛门里也说:“念经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都是讲求实行。

有人念咒很灵,念大悲咒很灵,有人念得不灵。秘诀在哪里?就在此地。他念咒从头到尾没有一个杂念,这就灵了。如果念咒当中有一个妄想、一个杂念,这咒就不灵了。所以咒愈长愈难念,愈不容易灵验。

注意:他还有一个妄念,就是“我什么都不想了”,有这么一个妄念,还是有心,并不是无心。

④ 入定的好处

他们有甚深的禅定,能够见到过去、未来。

因为按照佛教理论,高级的禅定可以脱离空间和时间。

(2)戒律

① 戒什么

戒律里有“四根本戒”,就是杀、盗、淫、妄,所以妄语是佛家的根本大戒。

李老师说,如果人人的酒量都像郑康成,释迦牟尼佛这条戒就不用制定了。释迦牟尼佛为什么制定这条酒戒?我们要了解制戒的意义。学佛的同修如果在烹调时用作料酒,是不会醉人的,调味是可以的。如果年岁大、体力衰,他血液循环慢,酒可以帮助血液循环,每餐饭喝一杯酒,这也是可以的,这是开缘,不是破戒。

同样道理,佛门忌五辛,五辛里,尤其是大蒜。五辛是大蒜、葱、荞头(即小蒜)、韭菜、兴渠。佛为什么禁止我们吃呢?《楞严经》上说得很好,修行最重要的是清净心,功夫不到家,饮食会影响心理、生理。功夫到家,心理作得主宰,境随心转,那就事事无碍;如果还是心随境转,这是有障碍。“五辛”,佛跟我们说:生吃助长肝火,容易发脾气;熟吃增长荷尔蒙,容易引起性冲动,所以佛制禁食都有道理的。换句话说,不管生吃、熟吃,它都增长烦恼,所以禁止。

所以要明理,佛法是很讲道理的,这才晓得佛法是活用的,合情、合理、合法,通人情、通道理的。

② 戒外还是戒内

大圣大贤的善恶标准跟世人的善恶标准不一样;即使在佛门中,大乘的善恶标准跟小乘的就不一样。小乘着重在事相上,所以小乘人守戒守得很严格,一点都不敢犯;大乘人你看他好像是不拘小节(小乘人看不起大乘人)。大乘戒在心地,小乘戒在事相。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3)行善

见下面 第三训 积善之方

(4)修行(开悟并改过)

① 什么叫修行

能够发现自己种种的弊病,这叫“开悟”。觉悟之后能够把这些毛病改正过来,这叫“修行”。

”修”是修正,“行”是错误的行为;把错误的思想,行为改过来,这叫“修行”。所以修正行为第一要紧的,就是要知道自己的错误行为,才能改过自新。

② 怎么修行

见下面 第二训 改过之法

(5)求

① 怎么求

怎么求?舍了就得了,你所求的都能得到。首先要把妄想、执着舍掉。“

内求、外求都要从内心求,不要向外面求,向外面求就错了。

为什么?外面是常数,外面不会变;心地是个变数,不是常数。

内外双失”,内是什么呢?心不清净;外面所求得不到,怎能不生烦恼?

② 求得

命里没有而得到的,这才叫作“求得”。

功名富贵我们的确可以求得到的。

我感觉这个违背佛教的最初旨意。

③ 补充

学佛不是消极,而是非常现实。现在人讲“现实”,没有比学佛更现实,这是实在的,你看就晓得了。一般讲现实,未必能得到现实;佛法里讲现实,是真正能够得到。

3、补充

(1)关于形式

小乘着重在形式上,大乘往往就没有拘束了。大乘佛法论“心”不论“事”,小乘法是论“事”不论“心”。

年纪大、体力衰,诵经就不一定要跪着,不需要拘执形式。求心里与阿弥陀佛不相舍离,才是重要!喜欢怎么念就怎么念,喜欢跪着、坐着、捧着经走着念都可以,行、住、坐、卧四威仪中功夫不间断。可以躺着听(放录音带) — — 体力不够,躺在床上安安静静地听。躺在床上听念佛、听念经,功德都是相等的。躺着不可以出声念,会伤气、伤身体。大乘佛法是开放的,的确是自由自在,没有拘束的。

第二训 改过之法

好句:”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阁一生。“

1、为什么改

世间最大的善行就是改过

所以常说凡夫没有毛病,菩萨毛病很多。菩萨常常检点,知道自己毛病很多,不断在改。

菩萨不是神,菩萨是一个知道自己毛病的人、常常改过自新的人。

2、哪里需要改

(1)犯了戒律

参考上面 第一训 立命之学 的持戒篇

(2)性格

“直心直行”

“轻言妄谈”,

性情急躁,就是薄福之相。

心量狭小,不能容人。不能容人当然就不能用人,不能够服人,这是一定的道理。

(3)独处

孔夫子说:“君子慎独。”

为什么从前寺院丛林的修行,一定要住广单,不可以一个人住一个房间?一个人一间寮房是不可能有成就的。睡广单就是“依众靠众”,十几个人睡在一个房间里,我们今天称为“睡通铺”,睡觉时也不能随便乱动。用这个方法,目的在使人不可以有丝毫放纵,这样来历练自己。现在的社会跟从前的社会不一样,每一个人都不愿意约束自己,一定要享受舒服。寺院里也有单独的房间,是专为年老的修行人而设的,因为他的行动不方便。大家在一起过团体生活,行动都要一致,年老的人,体力衰弱、行动不便,才给他一间寮房。寺院里面身份地位比较高的,琐碎的事情多 — — 像住持、当家师,什么事情都要过问,也要单独一个房间,便利于办事。

不愿意跟人相处,这就是过失,就是毛病。

所以僧团里首先要求我们修学的就是“六和敬”,“六和敬”就是大众在一块共修的基本戒条。

团体生活就要求六和敬,把我们的毛病习气都修正过来,不讨厌别人,不怨憎别人。“遇人憎我毁我”,“毁”是毁谤,不要跟他计较,不要把他放在心上。“

所以一个修道的人,一个真正学佛的人,要学着跟任何人都能相处;跟诸佛菩萨能相处,跟妖魔鬼怪也能相处,在任何境界里,都是怡然自得。我们看《六祖坛经》,六祖大师在黄梅证的果位我们不晓得,但最低限度也应该是圆教初住菩萨,只会比这个更高,不会比这个更低。他是明心见性的人 — — 初住以上的菩萨,这还得了!他去侍候那些打猎的人。打猎,天天杀生造恶,他眼睛看到,耳朵听到,还要替那些猎人烧饭,侍候这些猎人。猎人是他的主人,他是猎人队里的仆人,猎人要吃肉,他也要侍候。不是短时间,是十五年!我们能忍受得了吗?他在那个环境里怡然自得,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十五年是六祖真正的修行。他在黄梅是开悟了,“悟后起修”,他在一切顺境、逆境里面修清净心、平等心、大慈悲心。没有别的,就是修这三样。

(4)说话

自古以来,所谓言语是祸福之门,不能不谨慎。

尤其修行人求心地清净,自行化他,一句“阿弥陀佛”就行了。人家给我们讲再多的是非,我们一句也不要答复他 — — “阿弥陀佛!”他再讲 — — “阿弥陀佛!”听个几句“阿弥陀佛”。听完之后,他讲什么我不晓得,我们就念“阿弥陀佛!”我们把这句“阿弥陀佛”给他,他讲的那些东西我没听进去。这样好!所以言语少好!袁了凡是有言语多的毛病。“或醒时操持而醉后放逸”,就是清醒时能注意自己的言行,很守规矩、很如法;但他喜欢喝酒,酒喝醉了,就又放逸了,毛病就出来了。酒是佛法的大戒,五戒里有酒戒。但是诸位要晓得,佛为什么要戒酒?就是酒醉后乱性。如果我们饮酒不至于醉,酒有开缘,可以喝的,但决不能喝醉。戒律讲得很严格,是滴酒不沾。为什么?怕我们止不住,感情用事,没有理智,一杯接着一杯,那麻烦大了,那决定是破戒。

3、如何改

功过格”在明朝末年很流行,世间有一些读书人以此来修身,佛门里也有。

第三训 积善之方

1、善

(1)人都是向善的

人没有不向善的,再恶的人,他口里也说要修善、要行善。由此可知,善心、善行是人的天性,就是佛法里所讲的“性德”。既然善心、善行是性德自然的流露,为什么还会作恶?仔细研究,不外乎两个原因:第一是内里的烦恼、习气;第二是外有恶缘,人才会作恶。虽然作恶,不被良心谴责的人很少。作恶,他知道不对,会受良心的责备,可惜他没有善友提醒他、帮助他回头,于是愈迷愈深、愈陷愈重,这种情形往往有之。

一生都行善,没有一点恶,这种人也找不到。所以生生世世我们所造的业都是善恶混杂。

(2)善人

善人是一类,不善的人是一类。不善的人多,势大;善人少,势力孤单。“善人在俗,亦难自立”,善人要做好事不容易,恶的势力很大,决定造成了障碍。

有些一生遇不到机缘,只好“独善其身”。

(3)恶人

所以我们才晓得往生极乐世界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我们平常积功累德,平常修行往生的;另外一种是作大恶的人,临终忏悔往生的。所以我们不可轻慢造作罪业的人,说不定他在临终时忏悔的力量强,往生的品位比我们还要高,这是很可能的。

所以对于恶人不可以存轻慢之心。

阎罗王就告诉他,“一念不正”就是恶,不是说做了恶事,那才叫恶。一个念头恶,鬼神就给你记一笔。虽然这一生作的恶不多,但恶念很多;还好他有造一大善业。

(4)一切皆善

所以眼睛看到一切人都是贤人、都是诸佛、都是菩萨,自己也就成佛、成菩萨了;看到别人还有过失,就是自己的过失现行、业障现行。所以佛眼睛里看一切众生都是佛,凡夫看诸佛菩萨都是凡夫,就是这个道理。

2、如何积善

(1)阴德

要知道从心里面改,从观念上去改,就是断恶修善。“多积阴德”。“阴德”是自己多做好事,不需让人知道。

(2)不做亏心事

俗话说:“人有三分怕鬼,鬼有七分怕人。”

所以只有自己做了亏心事,才怕鬼,鬼才会欺负你。如果你心地光明磊落,这些妖魔鬼怪绝对不会作祟的。

(3)不打妄语

唐僧:出家人不打妄语。

常常有一些经商的同修来找我说:“五戒里的不妄语他们不能持,因为做生意天天打妄语,希望把别人荷包里的钱,骗到自己的荷包里来,不打妄语怎么做生意?”我说:“真正行菩萨道,未尝不可以。”现代的人,你劝他行善,他不肯;骗他,他肯。问题在哪里?在我们自己是不是菩萨心。如果用这种手段(当然这是一种非常手段),把他的钱财骗来了,替他做好事,你是行菩萨道;如果把他的钱骗来自己贪图享受,就是恶了。凡夫不知道做好事,不知道行善,我们替他修善、替他修福,这是好事。所以单单看表面,确实善恶难分。善恶在心地 — — 积大善、建大功都要从心地上去修。

这个理论如果能好好发展,中国搞不好资本主义就发展起来了。

(4)摄受

① 摄受

佛教化众生用四个原则摄受众生(摄受就是感化诱导),称为“四摄法”。

第一,“布施”。布施是与他结缘、与他有恩,彼此先结个善缘,说话、办事他才能相信,而喜欢参与。
第二,“爱语”。爱语若是完全说他喜欢听的话,那就错了,爱语一定要善巧方便。前面中峰禅师就说过,真正爱人,打他、骂他也是善。但是在责备他的时候,要顾及他是否能承受;不能承受,过分的责备是得不到效果的。凡是责备人最好不要有第三者在场,人都顾全面子,面子下不去,他会起反感。这些都是善巧方便。
第三,“利行”。我们所作所为必定于他有真正的利益。
第四,“同事”。与他共同来做一桩事,以身教去感化。

这个摄受跟之前提到的一些方法会有重叠的部分。

② (重点说说)布施

布施可以理解成帮助别人,且可以分好几种程度。

  • 1、财布施:以财物去救济疾病贫苦的人。
  • 2、法布施:布施真理、智慧,以正法去劝人修善断恶,使人明白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自动发心修行、追求真理。
  • 3、无畏布施:竭尽所能去解除别人的恐怖和畏惧;也就是布施信心、爱心。而更坚守八正道,不受人言讥讽、众口铄金所影响,坚持正念正行,无惧受辱,所以称“无畏”布施。

佛陀于过去世,为利益惠施众生故,甚至做到以身布施〈头目髓脑,身肉手足,不惜躯命〉。

你想得到财富,就必须行“财布施”;想得聪明智慧,那就要行“法布施”;想长寿平安,那就要行“无畏布施”,这就是正确的创造命运的方法。

③ (重点说说)法布施

所以佛法在世间的第一大功德,就是帮助人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都认清了,十法界你愿意取哪个法界,随心所欲,佛不干涉,佛也不勉强;佛不是说“佛”好,你们都成佛,佛没有这样要求!佛希望你们成佛,但是绝不勉强你们。愿意来生做人,佛就教你做人的道理;愿意到三恶道,就搞贪、嗔、痴,到三恶道。佛不会去阻扰我们,也不会帮助我们,佛只教人破迷开悟。这是纯真,所以这个叫“端”。

佛不会帮助凡人,但我们得帮助凡人,这就是积善的一种。

劝人为善是言教,与人为善是身教,不同的地方就在此地。

但那么多人怎么劝的过来?

如果我们要想劝导广大的群众,乃至于后世之人,最好的工具就是“书”,能够保存得久远。这是劝我们把善言、善行记录下来,才能流传久远。

”劝人以口,劝世以书”。

劝世以书也不要太过

那不是学佛,那是搞“佛学”。每天在文字纸堆里去钻,也能说得天花乱坠,烦恼天天增加,将来的前途依旧是往生三途六道。这就错了!真正修行人绝不执着文字 — — 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

(5)忍辱

如果只有修施福,而没有忍辱,修积的福德保不住。

古人锻炼一个学生,首先用的方法,就是教他修“忍辱波罗蜜”。看到这个人是个法器——就是可以教的学生,对他就没有好脸色。会处处有意去找麻烦,好像很讨厌,这是看他能不能忍受——有意折磨他;他若不能忍受,离开了,就算了!不能忍辱就不能成就,虽然其他的方面很优秀,不能忍辱其成就也有限。

这也是一种考验和筛选。

这不但是理,也是事。别人诽谤我们、侮辱我们,我们如果心不动、不理会,自然就没有事了。他骂我们,我们不要回答他。他骂!我就听;骂了几个钟点,骂累了就不骂了。谁吃亏?他吃亏。他口不断在动,很疲倦了;我们心清净,若无其事。这个方法对治是非常有效的。

怎么有点像女德。

(6)乐于奉献

人的运五年一转,一生当中有最好的五年,也有最坏的五年。好运如果是在晚年,才是真正的好运;如果五年最坏的运在晚年,此时体力衰退,困苦艰难就很可怕了。所以少壮时有福最好能舍,奉献给社会大众共同享受,舍了以后命里还有。明白这个道理,年轻体力还够,福报来时我不去享受,就把享受福报延后了;不好的我先受了,好的留到后面,后福就好了。所以一定要知道修晚年的福报。

中国有句俗话说:“一家饱暖千家怨。”如果我们把自己的福分给大家享,这个社会就安定,天下太平,这是真正的福报。

(7)乐于助人

① 救个人

恩惠不在大,要救急;救急不救贫。贫困的人要帮助他,使他有谋生能力。帮助他独立,这是最大的恩惠。

“或救人而心常自疑”,别人有苦难,要去帮助他 — — 应不应该帮助他?如果在今天的社会,求帮助的人很多,我们常常遇到。而且求帮助的人当中,有很多是来骗钱的。骗了之后他到外面去吃喝嫖赌,那就有罪过了。所以行善的确不容易,行善真正要有智慧、要有慈悲。智慧能明察,能判断应不应该做;慈悲是真正的动力。他确实有苦难,我们一定要尽心尽力去帮助他;如果他用欺骗的手段,我们一眼看穿,我们要教导他。如果他并不是很衰老,也并不是有病,身体健康强壮,应该劝导他、教导他从事正当的行业,不要用这种方式来讨生活。

所以要避免愚昧的善良。

② 救大众

“故志在天下国家,则善虽少而大;苟在一身,虽多亦小”,“大、小”差别是在这里,就看发心是不是真实;是为天下国家,还是为自己家庭。我们明白道理之后,念经、念佛回向,常常为某一个人回向修福,希望三宝加持,让他能得利益 — — 这是小善,利益很小。他是不是真正能得到?还不一定。如果遇到这样情形,家亲眷属有困难,或者有病痛,我们念经、念佛回向十方法界;希望一切众生没有病痛、没有苦难,都能得到平安利益,你家里的人就得真实利益。为什么?你心太大了!读《地藏经》光目女、婆罗门女为母发愿事便知。

诸佛菩萨与众生的差别,就在诸佛菩萨起心动念是想一切众生,没想自己;众生起心动念先想自己,不想众生。

(8)关于生灵

① 放生

这是举两个例子。“或买放生命”,这就是放生。今天我们发心放生,要记住不要受骗。很多发心放生的人都到鸟兽公司去买,他们是专门捕捉来给你放生的,你不放生他就不捕捉了;你愈放得多,他拼命去捕,这不是放生,是害生,这是绝对错误的。不但没有功德,还有过失 — — 罪过。所以佛教讲放生,是在日常生活中,买菜时偶然看见的(不要故意去找,故意去找就是攀缘)。偶然之间发现了,这个动物活活泼泼,判断它可以活命,买下来放生(一定能活下去的)。看到虽然是活的,如果买去放生它活不成,就不必了,不如拿这个钱做其他的功德。所以一定要有智慧,不可以感情用事。我们宣扬吃素,劝人不杀生,劝人爱护动物,都是放生修学的意义,不一定要买动物去放才叫放生,那就搞错了。像丰子恺的《护生画集》,能多印多流通——他画得很好,里面题的词,内容也非常的好。但是他里面的题词多半是用文言文,如果能发心把它改写成白话文,再把画面改成彩色,再标上注音符号,多印给中、小学生,让他们从小培养爱护动物的观念,这就真正能收到放生的效果。所以要多方面去着眼,广泛去修学,不能死在一句话里面。须知“放生”二字含义很广很深;“布施”有财、法、无畏多种,义实深广不可思议。

② 不杀生

其实人在一切动物中是最坏、最残忍、最恶的。老虎、毒蛇只有在饥饿时,才伤害其他的动物。它吃饱了,别的动物在它旁边走来走去,它动也不动,由此可知,它杀生是不得已。人不一样,人并不是到逼不得已才杀害众生,是任意地残杀;畜生实在很少造恶业。我们想想,人造的恶业是一切畜生都做不到的,造的罪业太大了!因此,在六道中我们有什么值得骄傲!

(9)重视文化

① 知识

所以学佛的人一定要念“四书”。实在讲,能念“四书”,能懂得中国的历史文化,爱国家、爱民族的心才能真正生得起来。现在人把国家民族忘掉了,这是教育的失策,也是教育的失败。现在只着重科技的教育,把做人的教育忘掉了。科技再发达,却不知道做人的教育,古人说:“人与禽兽相去几希?”人也是动物之一,如果不知道道德、仁义,则人与禽兽差不了多少。人是一切动物里面最坏的动物,最残忍的动物。

民国初年废除了读经,当时多少贤哲痛心疾首。那时所造的因,我们今天尝到了恶果;尝到恶果还不觉悟,怎么得了!这样的心态足以亡国灭种。这是我们废除读经的后果,是摧毁了正法!所以儒家、道家的道统不能维护,大乘佛法也决定不能建立。佛法在中国两千年,能发扬光大,就是建立在儒、道的基础上,今天把根挖掉了,基础挖掉了,所有一切佛法全是空谈。

国学热也是必然,因为科学并不能很好解决我们的为人处世和心灵问题。

② 伦理

中国之所以成为一个文明古国,几千年来都不衰,不被灭亡,伦常才是根本。文言文不能断,文言文断了之后,中国人将来会有很大的苦难,真正是陷于永劫不复;还有“大乘佛法”。这三样能保住,不但国家民族有前途,世界也有大光明。

中国古代的小学着重于基础教育。教“孝”、教“顺”、教“敬”、教“诚”,以这些为教学的纲目,真所谓“少成若天性”,作为培养圣贤人的根基。中国自古以来的社会传统,是圣贤的教学,治国也是圣贤的政治。“

所以人要是真正明白道理了,都会安于本分。安于本分,自己日子过得好,社会也安定,天下也太平,大家都没有争执了。

伦理对社会安定起到巨大作用。

③ 孝顺

所谓忠孝传家远。现在父子是朋友关系,伦理毁掉了。

开发性德必须要用“孝敬”来做工具,才能明心见性。

从前中国古老的刑罚里有一条叫“亲权处分” — — 是父母说我这儿子不孝,你把我的儿子判死刑,杀了他!法官马上判,什么都不要审了!“亲权”是第一等处分。所以从前儿女怕父母;父母若告状,法官不审就定案了。父母说给他坐三年牢,马上就批准。为什么?那是“父母之命”,没话讲的,不必审,大家认为这是绝对正确的。哪个做父母的不爱儿女呢?父母不爱你,你在社会上就不能做人了,社会自然也不要你了。“亲权处分”好像在民国二十几年还有,以后废除掉了。有这一条法律,的确儿子不敢不孝,不孝,国家法律要治罪的;而且还没有办法请律师,都不能请的 — — 亲权没有辩护的。这是真正值得我们去反省深思的。

④ 名字

古人跟我们现在不一样,有名、有字、有号。“名”是父母取的,决定不能改变。要是把自己的名字改掉了,这是大不孝。父母给你取的,就是父母对你一生的期望,你把名字改掉,对于父母的希望忽略了,这是真正的不孝。古时候名、字之外再用“号”。用号的在社会上是比较有身份、有地位了。古人成年之后,没有人再称他的“名”了,这是对他尊敬。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在没有行冠礼之前,大众皆可以称他的名,行了冠礼之后,表示他已成年了,如果称他的名就是对他不尊敬。那要怎样称呼呢?就是在行冠礼时,他的同辈、兄弟、同学、朋友送他一个“”,从此以后称他的字,不称他的名,一生都是如此。纵然将来做官,朝廷上皇帝也称他的“字”,不称他的“名”。若称名,必是他犯法有罪了,他要被判刑罚罪。这些称呼上的常识,不可不知道。若对他更恭敬,“字”也不称了,称他的“”,或是出生地名——他是某一地方出生的。表示这个地方出了这样一位受人尊敬的大人物。称地名是最恭敬、最尊敬的。譬如清朝的李鸿章,当时很受大众尊敬,名、字、号都不称,称他“李合肥”——他是合肥人。佛门里也是如此,到达最尊敬的时候,名、字、号都不称了,往往称寺庙或地名。像我们称智者大师为“天台大师”——他居住在天台山;“慈恩法师”——是慈恩寺的窥基大师。“了凡”“学海”皆是他的号,这是很尊敬的称呼。他的名,终其一生只有两个人称他。一个是父母,父母一生称你名,不称你的字;你的祖父母、伯叔都要称字。这是对你尊重客气。除父母之外,另一个就是老师称名。所以对老师、父母是一样的尊敬,父母之恩和老师之恩是同等的。只有父母、老师可以称名,皇帝都不称名。但是对于长辈,自己要称名,表示恭敬。对于平辈可以称字。这些称谓我们要晓得,不能搞错。佛门里面有内号、外号——内号就是法名,外号是字,还称名、称字。

③ 婚姻

中国自古以来,婚嫁是父母之命、婚约之言,比现代自由恋爱,说老实话,有好处!好处是什么?真正有学问、有道德的父母,不会把你配错。坏处是若父母没有受过教育,无知无识,可以把女儿卖掉,所以儿女不甘心、不情愿地勉强凑合,这是缺点。但是不可以不知道,它有绝对的好处。

(10)勿暴殄

① 关于吃肉

孟子的用心,跟佛法讲的“三净肉”一样——不见杀、不闻杀、不为我杀。因为佛法当时在印度,其生活方式是行托钵的制度,人家施舍什么就吃什么,不分别、不执着,没有选择。这是大慈大悲,一切随缘而不攀缘,人家供养什么就吃什么。一直到今天,像泰国、锡兰这些小乘国家还是如此。佛法传到中国,中国是当时最先进的“礼仪之邦”,且中国人不重视乞食;当时法师是朝廷礼请到中国来,当然不能叫他出去讨饭,所以就在宫廷里接受供养。托钵的制度在中国从来没有实行过,但是那时供养出家人还是“三净肉”。素食是梁武帝提倡的。所以现在全世界学佛的人,不论出家、在家,只有中国佛教是素食,全世界学佛的人都没有素食的习惯。

所以诸位要晓得,佛教传统是吃“三净肉”,不是素食。

这是佛法三净肉又多加一条 — — 出家人不许饲养畜生。

② 浪费

“暴殄之孽”,就是糟蹋一切生活必需品,不知道爱惜。现代人提倡消费,不消费,工厂就得倒闭,经济就不能发达。这种学说,诸位想想正确吗?如果中峰禅师听到这些话一定会说:“未必然也。” — — 不见得正确,而且是非常不正确。美国是一个提倡消费的国家,消费的结果还是经济逐渐走下坡了。唯有节俭才是富庶、康宁之道。没有积蓄的习惯,国家如何富强?人民如何能得安定的生活?若无储蓄,失业就要靠国家救济,增加国家的财政负担。若有积蓄的习惯,即使失业或有灾难,我们还能活得下去,不必依赖国家。这是真正值得我们认真去反省的,所以一定要爱惜资源物力。

3、补充

(1)当你身处高位时

公门里积德是容易,造罪也容易;一个政策如果不便利于老百姓,对老百姓有损害的,这一桩事就是一万条罪过。祸福确实是在一念之间!地位愈高,祸福造作的范围就愈广泛。

当官的要尤其小心。

做了知县,减粮这一节,这是乘法不是加法。这一乘,一万条善事没几天就做完了、圆满了。这就不是一一相加,是乘法。如果造大恶,那一下就除掉,不是一桩一桩减。所以我们起心动念,所作所为,的确有加减乘除,这就是很大的变数。

从政的人要有福,如果没有福,老百姓就要遭难。

4、积善好处

如果你修得很积极,修得太多了,等不到来世,现前就报了,是这么个道理。了凡居士后半生的命运全部改过来,就是这个道理。他积的善太多了,不等到来世,现在就得果报。

第四训 谦德之效

1、为什么要谦虚

“满招损,谦受益”,

纵然你命里将来是大富大贵、达官显要,也要常作落寞的想法。“落寞”即是不得志。为什么要作此想?因为以后纵然发达了,人谦虚,能够礼让,不会以富贵对别人起一种骄慢的念头。自己能谦虚,这是培养自己真实的福德。

或者凡事做好最坏的心理打算。

2、怎么谦虚

人皆求圆满,曾先生求阙;要求欠缺一点,不能盈满。

3、补充

过去我初见李老师时,他曾教导我:“不要说人家的过失。”隐恶,这句话我懂。他又说:“不要赞叹别人。”我不明白,心里就很疑惑。说人家的短处,这是不好的事情;赞叹别人是好事,为什么不可以赞叹别人呢?后来李老师解释说:“赞叹别人比说人家的过失、害处还要大。”怎么会有害?他说:“赞叹别人要有智慧,没有智慧的赞叹反而会害人的。人家有一点小小的能力,你就拼命去赞叹他,过分的赞叹,使那个人听到之后得意忘形,认为自己很了不起,就不会再有进步了。不进则退,岂不是你害了人?”我想想,的确有道理。哪一种人我们应该赞叹?佛门里常讲的“八风吹不动”,这样的人你应该特别去赞叹他,因为他不受你的害。你赞叹他,他如如不动;愈赞叹,他愈谦虚,愈觉得自己努力不够,这种人应该加以赞叹。所以我们要小心谨慎,不能够以善心做了坏事。

五、其他

1、关于佛教

(1)书

《六祖坛经》《金刚经》《楞严经》,这三部经典在中国,自古以来被大家公认是第一等的作品。《坛经》是中国人写的,所以对中国人来说,有一份特别亲切的感情在其中,也实在写得很好,是整个佛法的纲要。我们不能把它单单看成是禅宗的经典,它是整个佛法的纲要,也可以说是六祖大师的修学心得报告。

佛教里的经典,实在讲无过于《无量寿经》,这是佛法里登峰造极的一部经典。

(2)建筑

“天下无自是之豪杰”,“英雄豪杰”在佛门里就是称的佛、菩萨。佛是英雄,菩萨是豪杰。出人头地,一般人做不到的,他能够做得到,这叫英雄。所以佛的大殿叫“大雄宝殿”,“雄”是英雄——大英雄宝殿,就是这个意思。

2、古时候的行业

人生选择行业是很重要的。从前教书的先生,学生接受他的教学,没有规定学费多少,而是随便供养的。家里富裕的人就多送些,贫穷的人就少送些,只要至诚恭敬地表达尊师重道的心,学费的多寡不是很重要的。医生也是如此,只要尽心尽力地为人治病,至于报酬就随各人的心意,因为他是以救人为目的。所以古老的社会里,教师和医生普遍受到人们的尊重,道理就在此。

3、关于社会风气

世路役役,最易没溺。”在世间营生,为了生活、为了家庭、为了事业,都会受环境的影响,尤其是一个不良的社会风气。

(1)政府奖赏

“子贡赎人而不受金”,子贡在诸侯家里,把佣人赎回来,政府的奖励他不接受。

子贡不接受政府的奖励,孔子听了很不高兴。“曰:赐失之矣!”“赐”是子贡的名字,老师叫学生是称名字。说:“赐,你做错了!”“夫圣人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道可施于百姓”,这就是圣人的是非观念,跟世人不一样。他看的是整个社会,希望建立良好的风俗习惯、道德标准;圣人的教导是普遍为老百姓所建立的,不是为个人。如果单就个人来讲,子贡这种做法是难能可贵、值得赞叹的;但是他把风俗习惯破坏了,他的过失在此。“非独适己之行也”,不是为某个人。“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众”,在当时,鲁国社会上贫穷的人多,富有的人少。“受金则为不廉,何以相赎乎?自今以后,不复赎人于诸侯矣”,政府的奖励对一般百姓有鼓舞的作用,今天子贡不接受奖励,大家称你是好人;以后有人做这件事情,政府的奖励,他们也就不敢接受了。一接受,人家就说是为图奖励而做的,于是大家都不愿做了,那么政府这个好的制度就被破坏了。如果要鼓励一般人都行善事,子贡应当要接受政府奖励,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社会大众。这是圣人与常人见解不同处。

--

--

Conceal Colin
Conceal Colin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