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成长的阴影——《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读书笔记
父母一辈子都在等孩子说谢谢,孩子一辈子都在等父母说对不起。
推荐序 直面家庭的真相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
有一个术语“阴影
”。我很喜欢这个术语,不能在阳光下呈现的心理,最后就会躲入阴影中,但它不会消失,而是会以我们不能控制的破坏性的方式出现。
譬如中国人好面子。为什么?因为我们在孩子的时候是没有面子的,既然父母怎么对孩子都是对的,那么父母可以肆无忌惮地否定孩子、攻击孩子,孩子的尊严荡然无存。于是,等长大了有力量有力气了,就会过度地去捍卫自己的面子。
这段不同意,美国人也要面子啊。
譬如中国人有私德而缺乏公德。为什么?因为私德的核心是孝道,是孩子要无条件地遵从父母的规则,这是“非如此不可”的、必须做的东西。相反,公德的核心是良知,但在家里过度孝顺的我们到了社会上就忍不住想放肆,破坏公德都会给我们叛逆的快感。可以说,破坏公德就是过度孝顺的阴影。
也有点扯。这个写推荐序的武志红老师行不行啊……
前言 有毒的父母,中毒的孩子
所有的父母都难免偶有不足之处。我自己也曾在孩子的事情上犯过严重错误,给他们(也给我自己)造成了不小的伤害。能够满足孩子所有情感需求的父母是不存在的。
没有完美的父母,咱们也不能过分的苛责。
我一直在保守着家庭的秘密。
确实如荣格所说的”阴影”,原生家庭的阴影真的会被埋在心里。
针对”有毒的父母自评表”,我有以下几点特征:
父母说过你很糟糕或者一无是处之类的话吗?他们骂过你吗?总是训斥你吗?
你觉得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具有伤害性或者毁灭性吗?
你相信如果你与别人过于亲密,他们就会伤害你,或者抛弃你,或者伤害你之后再抛弃你吗?
你觉得弄清自己的身份、感受和愿望很难吗?
你是否担心人们了解了真实的你后就不再喜欢你了?
你是个完美主义者吗?
父母还把你当成孩子对待吗?
与父母在一起,或者仅仅想到将与父母一起共度时光,你就会有强烈的情绪反应或身体反应吗?
第一部分 有毒的家庭行为模式
第一章 “他们当时只不过是想帮我” — —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我有个朋友,明明晓得父母对自己有做的不对的地方,每当别人指出的时候(我觉得他自己一个人想的时候也会),却总是喜欢否认,甚至主动给父母找理由开脱,说他(她)也是为我好!
遗憾的是,你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你内心的否认,你的父母也有他们的否认体系。当你竭力去重新构建自己过往的真相时,尤其是当事情的真相使他们颜面受损时,你的父母很可能一口咬定“哪有那么糟糕”“当时的情况不是这样的”,甚至说“根本就没有这回事”。这些说法会阻挠你重建个人历史,令你对自己的印象和记忆产生怀疑。它们会削弱你对自己感知现实的能力的信心,让自尊心的重建变得难上加难。
我觉得造成这种的原因是:
1、父母的经常性否认去为自己开脱影响了孩子,导致孩子长大后也习惯性的否认,却自食其果。
2、人总是为了安慰内心而善于欺骗自己,久而久之,否认成了理所当然。
子女对父母的神化不会因为父母去世而终止,死亡或许还会对这种神化的效果予以强化。承认尚在世的父母对自己造成的伤害已属不易,在父母过世后再去责怪他们曾经的过失更是难上加难。批评逝者是万万不可触碰的禁忌,这就好比对方已经不支倒地了,我们却还要不依不饶地上前踹上一脚似的。
对活人和死人的评判要一视同仁!
第二章 “你不是故意的,不等于你没有伤害我” — — 不称职的父母
孩子拥有最基本的、不可剥夺的权利 — — 衣食住行的需求要得到满足,安全要受到保护。但是,除了这些物质方面的需求外,他们也有权获得情感上的抚慰,有权要求自己的感情得到尊重,要求家长正面积极的对待,从而形成正确的自我价值感。
这种权利基于文明的发展,以前有口饭给你吃你就得对父母感恩戴德了。
那些集中精力于自己的身体和情感维护的家长向他们的孩子传递了一条明确的信息:“你的感受无关紧要,只有我自己最重要。”这些孩子大多无人陪伴,缺少关爱和照料,开始觉得自己不受重视 — — 就好像他们根本就不存在。
到目前为止,我们讨论的都是没能给予孩子足够的情感陪伴的父母。而父母的遗弃也会让孩子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孩子们通常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家里发生了什么不好的事情,一定是他们的错。父母离异的孩子尤其容易产生这样的想法。
我自己小时候就缺少父母的陪伴,记忆中父母经常加班,周末也几乎从来没有出去旅游聚餐游玩。
大了些后,父母也只关心物质身体和学习成绩,而从不过问我的内心感受。
自己的爱好习惯性的被父母有意无意的忽视和鄙视,感觉越交流越没劲,久而久之,就不愿意跟他们分享我的爱好、我的想法,也不愿意一起看电视和聊天。
缺少父母情感的支持,会导致人往外寻找,比如更多的依靠朋友和恋人,比如我心中恋人(老婆)比母亲地位重要,友人比亲戚重要。这一方面会导致一个额外的好处,就是我谈恋爱的时候,对女朋友还是很好的,会付出很多,不管物质还是真心。
而这种心理,本书把称之为共依存,我的自测量表符合条件的如下:
我的好心情来自他的赞许。
梅勒妮没想到的是,她所谓的“奉献与帮助”正在引领她走向毁灭。她对每一个人都甘于奉献,除了她自己。她并不知道,自己一直跟在男人后面为他们收拾残局,实际上只会助长他们不负责任的行为。当她讲起她的童年生活时,我才明白,她这种竭力拯救落魄男人的行为模式其实是她与父亲关系的强迫性重复。
这是共依存不好的一方面,即感情中女生会对男生付出太多太早,会容易导致男生的不珍惜。
第三章 “为什么不能让我过自己的生活” — — 操控型父母
操控不一定是个贬义词。如果一位母亲控制自己蹒跚学步的孩子,不让他走到街道上,我们不能说她是操控型家长,只能说她很谨慎。这种“操控”十分适时,也十分适度,完全是为了满足孩子对保护和指导的需求。如果这位母亲十年之后还在这样做,适度的控制就成了过度的控制,因为那时孩子早就可以独立过马路了。
操纵是个中性词,过度才是我们要谴责的对象。
直接控制经常包含威胁、恐吓和羞辱。
我们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操纵别人,很少有人会自信到什么都直接开口索取,于是大家逐渐学会了间接索取。我们不会直接要求另一半端来一杯酒,我们会问开瓶器在哪儿;我们也不会在深夜直接开口赶走客人,我们会打呵欠;我们不会直接向有魅力的陌生人要电话,我们会先和对立搭讪。孩子也会操纵父母,就像父母会操纵孩子一样。配偶、朋友、亲戚之间也都会互相操纵利用。销售员就是靠推销技巧来操纵客户赚钱的。操纵本身并无任何恶意,实际上,操纵是人类交流的一种常见模式。
之所以说操控型父母十分狡猾阴险,是因为他们经常把操控伪装成关心。一些常见的说辞有“这都是为了你好”“我这样做都是为了你”“正因为我这么爱你”……其实表达的都是同一个意思:“我这样做是因为我太怕失去你,所以我宁可让你生活在痛苦中。”
中国的父母特别喜欢说“这都是为了你好”,特别喜欢操纵孩子,归根结底是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的归属品,由于没有西方的独立人格的思想,且大多孩子经济都不独立(我认为实现独立人格最重要的就是经济能独立,否则什么都白说),再加上现在房价这么贵,首付大多啃老,中国的小孩想要逃脱父母的操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对于操控型父母来说,子女的婚姻是极具威胁性的。他们将子女的配偶视为争夺子女感情的竞争对手,与之发生激烈战争,而子女为了兼顾两边的关系,往往腹背受敌。
万恶的婆媳关系。
自信的父母无须去控制他们已经成年的子女。
你已经是成年人了,可以承受追求自主生活的过程中所遇到的不快。
我十分努力才能获得今天的工作和地位,但是我妈妈却总把我当小孩看待,她觉得我根本不能独立生活。她一辈子都是围绕着我来生活,尤其是在我爸爸去世之后,她更不愿意对我放手。她经常带着饭菜到我家来,因为她总觉得我不能好好吃饭。有时我回到家,看到她正在“帮我”打扫屋子。她甚至会重新整理我的衣服,挪动我的家具。
我妈也是,哪怕我明确说了,请不要动我的房间,擅自主张的替我打扫,还是会。结果就是我非常生气。别人会说你妈还不是为你好,我想说,说这句话的人非蠢既坏。这个行为恰好反映了我妈对我的操纵心理。
题外话,正是我小时候发现了我妈的这种操纵心理,所以我对我妈采取了不理不睬+两地分居(我在外地工作)的方式,以尽可能的切断联系,降低对她对我的控制,这对我的以后,例如婆媳关系都是有利的。
母亲表达一点不满时,心里就会充满负疚感。
这个我倒不会,因为我很早就知道了实质。
对于我花了多少钱以及买了什么东西,他都要严加盘问。一旦我不小心说漏了嘴,他的标准回应一定是:“你这个蠢蛋!你居然把钱浪费在奢侈品上,你应该把每一分钱都存起来!世道会变差的,一定会!到时候你就会需要钱了!”
我在女人方面运气总是不太好,我就是没有办法相信女人。因为我总是责备我妻子过于奢侈,所以她最终离开了我。其实我真的很荒谬,她只是买了一个手提包,我却马上想到了破产。
我妈确实非常非常节省,家里总开支也是,从来不聚餐旅游看电影啥的。所以这影响了我择偶的标准,就是我对爱慕虚荣和败家的女人很敏感和天然排斥。不过这也挺好的。
奇怪的是,许多人在父母去世后仍然处在他们的控制中。从超自然的角度来说,不断纠缠他们的鬼魂是不存在的,但从心理学的层面审视,他们的影响却是实实在在的。
原生家庭的影响真的可能贯彻你的一生。
第四章 “这个家里没有酒鬼” — — 酗酒型父母
酗酒者的子女成年后的配偶常常也是酗酒者。
为什么在酗酒家庭的混乱环境中长大的人会愿意再次经历这种痛苦呢?其实,每个人都有重复熟悉的情感模式的需求,不论这些情感是多么痛苦又或者对自己有多么大的伤害。这种熟悉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舒适感和整体的架构。我们知道其中的规则,也知道会出现些什么状况。
更重要的是,我们重现过去的冲突是因为我们希望这一次可以让一切进展顺利 — — 我们最终将赢得这场战斗。这种对过去痛苦经历的重现被称作“强迫性重复”。
最可怕的是,你最终活成了你父母的样子。
许多酗酒者的子女磨炼出了极高的容忍度,能够接受常人无法接受的事情。
比如脾气好?
关联,但请你务必记住一点:不论何种形式的虐待,有毒的父母带给孩子的伤害都是一样的,无一例外。举个例子,或许你的父母并不酗酒,但是酗酒家庭的典型特征 — — 吵闹,不安,孩子缺少正常的童年生活。
虽然我父母不酗酒,但是我母亲有酗酒后的喜怒无常的脾气特征。
大部分酗酒者的成年子女对亲密关系心怀畏惧。这是因为他们最初且最重要的关系教会他们:他们爱的人也会伤害他们,而且非常难以捉摸。成年人之间成功的关系,不论是爱人还是朋友之间,很大程度上需要双方互不设防,彼此信任且开诚布公 — — 而这些因素在酗酒家庭中早已遭到无情的摧残。
只要我妻子想独自做些什么,我就总会感到害怕 — — 哪怕她只是和女儿们出去吃个饭。我担心她会抛弃我。我就是不能完全信任她。我怕她会找到一个比我更好的人,然后抛弃我跟他远走高飞。我想让她一直待在我身边,一直在我的可控范围内,这样我就不用一直担心了。
卡拉母亲的行为变化区间很广,时而热烈得令人窒息,时而冷酷得令人痛苦,
所以我妈的喜怒无常导致我一直很难跟朋友建立起亲密的关系,且对恋人会有一些猜忌不信任的情况。这个真的需要我自己来努力克服!
如果你是酗酒者的成年子女,那么请你记住,掌控自己生活的关键在于:如果不能改变父母,那么就自己做出改变。你的幸福没必要仰仗父母。即使他们一成不变,你一样可以战胜童年时期遭受的创伤,并摆脱他们对你成年后生活的控制。你只要坚持努力就好了。
第五章 “你永远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出事” — — 身体虐待型父母
对孩子实施身体伤害的父母往往自己就生长于充满暴力。
他们成年后的大部分虐童行为正是他们童年体验和感悟的重演。
我们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是成年后的我们同别人交往并建立关系的基础。
许多家长仍持有这样的观念:体罚是让孩子更加恪守道德或行为准则的有效手段。
这些家长被称作“被动的虐待者”。我问乔,当他被父亲殴打时,母亲在做什么。她什么都不做。
在乔和凯特的故事里,父亲都是实施虐待的一方,母亲则是沉默的帮凶。
第六章 “你要是没生出来多好” — — 言语虐待型父母
父亲的侮辱在乔的心里深深地埋下了自责的种子。
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父母就是整个世界的中心。所以,如果你无所不知的父母认定你是个坏孩子,那你就一定是。如果母亲常说“你真蠢”,那你就是蠢的。如果父亲常说“你真没用”,那你就一定没用。
所以,对待小孩真的要多鼓励。
但如果家长经常对孩子的外表、智力、能力或作为人的价值进行语言层面的攻击,那就属于虐待了。
而另一种言语虐待型父母的行为则没有这样直接,他们会通过长期的取笑、挖苦、取侮辱性的绰号或是拐弯抹角的羞辱来对孩子发起攻击。他们常常会给自己的虐待行为披上一层幽默的外衣,他们会开些小玩笑。
只是菲尔,任何小孩都不懂得分辨玩笑和事实、取笑和威胁。积极的幽默是强化家庭联系最有价值的方法之一,而贬损性的幽默在家庭环境中却极具破坏性 — — 孩子对挖苦或夸张式幽默的理解还停留在字面含义的层面上。他们还没有足够的处世经验,无法理解父母口中的“我们打算把你送回医院去”之类的说法其实只是玩笑。
我有时候貌似喜欢用这种幽默的方式讽刺朋友和同事,我得改改,尤其是对以后的孩子。忍住别说!
还是对别人对我讲的所有事都过度敏感。我无法按照字面的意思去理解别人说的话,总觉得对方在嘲笑我。
我妈对我的否定蛮多,所以导致我很敏感。
孩子的青春期对缺乏安全感的家长来说,是一个极具威胁性的阶段。母亲会因为自己年纪渐长、美貌不再而心生惶恐,她们会将女儿视为竞争对手,总觉得有必要贬低她们,尤其是在自己的丈夫面前;而父亲则会觉得他们的大丈夫气概和权威受到了威胁 — — 家里只能有一个男子汉,于是他们会通过嘲弄羞辱的方式,让儿子认识到自己的渺小和无能。许多青少年公然与家长竞争,以此作为进入成年期的试水,也使得双方的关系更加紧张。
貌似妈妈都会嫌女儿丑?
父亲对女儿的性征发育往往会感到不快甚至怀有敌意,这种现象十分常见。即使是小女孩眼中慈爱体贴的父亲,也可能会在她青春期的时候故意制造冲突,好远离令自己无法容忍的、来自女儿的性吸引。
第七章 “父亲对我做的事情永远都不可以告诉任何人” — — 性虐待型父母
谬论:乱伦是极少发生的现象。
还有些行为与上述各类相比要微妙得多,我称之为心理乱伦。
乱伦受害者坚信“这一切都是我的错”,这种想法比任何人都强烈,并促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自我厌恶感和羞耻感。
乱伦受害者对性怀有强烈的厌恶情绪,这种现象非常普遍。
第八章 为什么家会伤人 — — 有毒的家庭体系
在一个家庭里,丈夫对待妻子的方式、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都可以反映出某种隐含的观念,在我们从父母身上习得的行为中,隐含观念是很重要的部分。
口中说出的观念可能会被发现不对而被拒绝接受,但隐含观念却会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
健康的和有毒的家庭体系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家庭成员作为个体,拥有多少表达自己想法的自由度。健康的家庭推崇个性、个人责任和独立,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满足感和自尊心。不健康的家庭不鼓励个人表达,每个家庭成员都必须和有毒父母的思想、行为保持一致。这样的家庭制造了混淆不清的个人界限、不分彼此的家庭成员关系。在潜意识里,家庭成员对于自己和别人的界限、概念混淆不清,为了表示亲密,经常要压制每个成员的个性。
我觉得有时候为了家庭的凝聚与完整,被迫会压抑某些成员的个性和牺牲他的利益。”家和万事兴”是需要代价的。
在相对正常的家庭里,面对生活的压力,父母会试图解决问题。他们会坦率地交流,探索更多的解决途径,如果需要,他们并不排斥寻求外界的帮助。可是,有毒父母的做法却截然相反,当家里的平衡被打破时,他们会宣泄心中的恐惧和懊恼,从不考虑这样做会对孩子造成什么影响。他们的应对很死板,但却是他们熟知的方式,比如以下这些: 1.矢口否认。2. 推诿指责。3.强行阻挠。4.三角关系。5.保守秘密。
第二部分 拥抱你的内在小孩
第九章 “我认为上帝想让我好起来,而不是想让我原谅” — — 原谅的陷阱
只有从有毒父母的控制下解放自己,才能获得情绪和内心的真正平静,并不一定非要原谅他们。只有释放了内心的悲痛和愤怒,只有将责任归于那些应该负责的人 — — 你的父母之后,真正的解放才能降临。
第十章 “我已经是个成年人了,可为什么自己感觉不到” — — 观念、感受、行为调查表
请你试着在适用于自己的每一条感受后面加上“因为”二字,在“因为”的后面附上第一份问卷里面的相应内容。这种连接可以帮助你弄清楚自己某些感受产生的原因。
归因疗法。其实我经常这么干。
第十一章 “我就是没办法丢下他们不管” — — 自我界定
情感上的独立并不意味着你要同父母彻底断绝联系,而是说你既是家里的一分子,同时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这意味着你可以做自己,你的父母也无须改变他们原本的样子。
情感上的独立是实现独立人格中必须的一点。
当你完成了自我界定
的时候——当你习惯于做出回应而不是反应的时候,当你明确表明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的时候,当你对自己愿做和不愿做的事情设定限度的时候——你与父母间的关系必然会有所变化。
我们都应该在照顾好自己和关心他人的情感之间找到一种平衡。
记住,一旦你生气、道歉、解释或是试图说服他们改变主意,就等于是把大部分的主动权交到他们手上。如果你请求对方原谅你或理解你,那么你就给了他拒绝满足你要求的权利。但是,如果你采用非辩护性回应
的方式,你没有任何要求,而当你没有任何要求的时候,就不会遭到拒绝。
非辩护性回应的例子:哦?噢,我明白了。这样啊。你当然有权坚持你的意见。很遗憾,你不赞同这一点。让我想想。很抱歉让你伤心(生气、失望)了。
第十二章 “你不该为……负责” — — 不再自我惩罚
话已至此,你或许会想:“等等,苏珊,几乎所有的书和专家都告诉我,不要因为自己的问题去指责别人。”
你无须为毫无防范之心的年幼的自己的惨痛经历承担责任!
我确定,在许多案例中不存在故意的伤害,但是纠结于是否故意本身就是在浪费时间,重要的是结果。失职的父母造成了伤害,无关乎他们是否故意,他们需要对自己造成的结果负责。
就跟故意杀人和过失杀人都是杀人,都要收到刑法的处罚。
如果父母失职、生病、问题缠身,或者表现出善意,可能你会不忍心将责任归于父母。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请一定要及时表达你的愤怒
。
愤怒的本身就是反馈。
没有归还的,便会转移。
情绪是会转移的,比如你会把愤怒洒在老婆孩子身上,而哪怕你自己消化了,长此以往对身体也不好。
应对愤怒并不是很容易,这种能力不可能在短时间之内形成,尤其对于女人而言。由于受到社会性别角色的束缚,她们不能轻易表达愤怒。她们可以哭泣,可以在大家面前表现出哀伤忧愁,可以郁郁寡欢,也可以展现自己的脆弱,但是在我们的社会中,女人表达愤怒被认为是一种不甚得体的行为。因此,许多女人容易被那些能够替她们表达出怒火的异性吸引,通过伴侣来间接地发泄压抑的愤怒。然而不幸的是,她们选择的会经常生气发火的男性伴侣同时也具有极强的控制欲和虐待欲。
这个给女性择偶观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
相比愤怒,许多男性认为表达悲伤更让他们难堪。和女性不同,男性在展现侵略性和愤怒时,会比他们表现悲伤或痛苦时获得更多的文化认同和支持。由于我们对怎样做才是一个“真汉子”有着过于理想主义(违背真正的人性)的期待,许多男性在身体和心理上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希望在这个开明的年代,男人可以表达悲伤,女人可以表达愤怒。
第十三章 一劳永逸地克服直面父母时的恐惧
我一直鼓励大家与有毒的父母对峙,理由很简单 — — 对峙
有效果。
与父母对峙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报复他们。惩罚他们。让他们收敛。向他们发泄你的愤怒。从他们身上寻回些补偿。与父母对峙的目的是为了:直面他们。彻底克服面对他们时的恐惧。告诉他们实情。为你们此后的关系定位。
愤怒是表达自己,对峙的面对自己。
对峙不算对抗型行为。
顺从型行为和对抗型行为只是表现形式相反,它们的性质是一样的。
第十四章 有些创伤需要专业的心理治疗
略
找心理医师
加入治疗小组
写信
等……
第十五章 “我能保护自己的孩子” — — 打破旧有的家庭模式
略
尾声 放弃斗争
获胜的唯一办法就是放弃这种抗争。这并不是说你必须同父母斩断联系,而是你必须放弃:改变父母来获得良好的自我感觉的尝试。寻找获得父母关爱的做法。对父母持有激烈的情绪反应。幻想总有一天父母会给予你应得的关心和支持。
你永远无法改变一个人,哪怕是你的父母。